[1] 王革辉.KES与FAST系统测织物低应力力学性能的比较[J].纺织学报,2002(6):30-31.
[2] 杜捷逻.PTT/PET双组份短纤混纺纱针织物产品的开发和性能研究[D].上海:东华大学,2011.
[3] 段亚峰,姚江薇.竹浆纤维/涤纶/大麻纤维混纺面料的开发及其性能分析[J].纺织学报,2013,34(10):43-47.
[4] 李桂景.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及风格[D].苏州:苏州大学,2010.
[5] 王海军.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[D].西安:西北工业大学,2007.
[6] 甘应进,陈东生,雒薇燕.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[J].吉林工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1996(1):65-74.
[7] 黄淑平,马崇启,周衡书.竹原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[J].纺织学报,2009(9):33-36.
[8] 王健.棉织物悬垂性能与织物结构参数的灰色关联性[J].棉纺织技术,2006(3):19-21.
[9] 申慧芳,李国柱.红小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与相关性分析[J].山西农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2(1):1-4.
[10] 罗纪华,马艺华,黄海珍.天丝苎麻织物风格与服用性能研究[J].中国麻业,2004(4):32-35,47.
[1]李钢,胡新荣,姚迅,等.丝绸织物悬垂性影响因子定量相关性分析[J].现代纺织技术,2015,23(05):36.
LI Gang,HU Xinrong,YAO Xun,et al.Correlation Analysis of Quantifying Drapability Impact Factors of Silk Fabric[J].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,2015,23(05):36.